![]() |
![]() |
![]() |
第四届宁波慈善奖颁奖现场。(杨静雅 梅薇 摄) |
本版文字:杨静雅 邓天武 梅薇
前天,以“上善同行 情暖三江”为主题的第四届宁波慈善奖颁奖活动在宁波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我市112名在慈善公益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企业、项目、团队受到表彰,其中隐名捐赠人“妙音”等31人获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奖,公牛集团有限公司等19家单位获最具爱心捐赠企业奖,癌症儿童及长期住院病童关爱支持项目等24个项目获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宁波爱心群体“月月捐”“经常捐”等15个个人(团体)获得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奖,“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队等23个个人(团队)获得最具爱心慈善志愿服务奖。今天,让我们一起盘点宁波慈善奖获得者背后令人感动的故事。
罗培栋:建立用奶奶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
罗培栋1984年出生于慈溪市,2008年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取得复合材料专业硕士学位。
2009年7月,罗培栋回国创办了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现任该公司总经理。2012年,罗培栋入选国家第八批“千人计划”、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2013年被评为“慈溪市创二代创业创新之星”;2014年被评为“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2015年获得“浙江杰出青年”称号、“慈溪市科技创新特别奖”和“浙江新锐浙商”。
罗培栋致富不忘家乡,2014年,他响应慈溪市“五水共治”的号召,捐款200万元用于“五水共治”。去年他奶奶因病亡故,对他触动很大,为了感谢奶奶的养育之恩,他出资200万元在出生地慈溪市逍林镇联明村成立了由他奶奶名字命名的赵清娣慈善基金,用于该村的慈善事业。现在该基金每年为该村提供不少于16万元的慈善款,用于开展助医、助学、助困活动。
张勤昌:长期捐款支持教育事业
张勤昌出生于1951年,是宁波万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宁海县第九届政协委员,宁海县慈善总会副会长。
张勤昌积极支持教育事业、慈善事业、文化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十几年来先后捐款800多万元。
2006年6月,张勤昌参与宁海县首届“万龙”职业教育奖励资金会建设,此后,每年出资5万元,奖励为职业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职工和潜心致学的职教学生。从2008年6月开始,张勤昌每年定向对五名四川青川地震灾区学生进行资助。2013年,张勤昌建立了企业“奖学金”,每年出资4万元对考上大专以上的员工子女进行奖励。
自担任宁海县慈善总会副会长以来,张勤昌每年捐赠慈善资金30多万元,为响应政府“五水共治”号召,2014年和2015年,他共向“五水共治”捐资100万元。
傅嘉良:90岁生日捐款62万元
2013年9月26日是奉化市萧王庙街道傅嘉良老人的90岁生日。老人在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不办寿宴,捐款62万元用于慈善事业,其中32万元分别捐赠给奉化市慈善总会、关工委、红十字会和癌症康复协会,30万元定向用于萧王庙街道青云村的道路改造。
傅嘉良在1960年到1997年间在萧王庙街道滕头村当了37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为滕头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傅嘉良虽然满头白发,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说,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看得出党和政府非常注重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他就和家里人商量,决定不办九十岁大寿,把这些钱捐给社会公益事业。
曹渊:月月都给家乡慈善总会捐款
曹渊生于1982年,是江东区人,现任上海烨贸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2006年9月29日,江东区慈善总会正式成立。第二天,曹渊碰巧从上海回宁波办事,得知总会成立,就立即上门捐了5000元钱。临走时,曹渊要了江东区慈善总会的账号。
曹渊开始是每季度一次,后来是两月一次,再往后是每个月定期向江东区慈善总会捐款。金额从最初的5000元逐渐增加,2012年1月起是每月1.8万元,2012年8月起变成了1.9万元,2014年起每月2.1万元……到2014年底,他累计捐款88次,总额达144.3万元。
除了按时捐款,每逢较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江东区慈善总会的捐款名单里总少不了曹渊的名字,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之后,曹渊都积极奉献爱心。
曹渊低调行善,从不张扬。他得到江东区多次表彰并获得首届宁波市慈善奖,但从不愿到现场领奖。“我能力有限、捐款不多,也不是为了扬名,我只想为家乡做点实事,你们就不要宣传了。”每次,曹渊总是这样婉拒记者采访。
器官捐献协调员团体:用独特方式挽救生命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国,每年约有30万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只有1万名患者实施了移植手术,供求矛盾非常严峻。2010年12月,我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实施捐献74例,捐献肝、肾大器官216个,挽救了许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而没有器官捐献协调员就没有器官捐献工作的顺利完成。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协调员的首要工作是挖掘潜在捐献者,动员患者家属能够接受去世后人体器官捐献的理念。可以说这是一份充满了矛盾又异常艰辛的工作。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辗转于各个医院的ICU(重症监护病房),遇到符合条件的患者时,要一次次地向家属宣传器官捐献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政策,一遍遍去确认患者本人和家属是否愿意在患者去世后捐献器官。很多时候,他们得到的是家属的不理解和拒绝,三分之二的动员工作最后是失败的。同时,对于他们来说,工作时间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之分,工作地点没有省内省外之分。
北仑区关爱好人项目:帮好人渡过人生难关
近年来,北仑区涌现出了徐义胜、朱志平等一批好人,然而好人生病、受伤甚至去世后,家庭往往陷入困境。为了把帮助好人上升为一种制度,使每一个遇到困难的好人家庭能公平地得到帮助,北仑区政府于2014年设立了“北仑关爱好人基金”。该基金设在区慈善总会,由慈善机构主动发现好人家庭所遇到的困难,同时接受困难好人家庭申请,在审核后及时将援助资金送到这些家庭。“北仑关爱好人基金”帮助对象主要是被评为“北仑好人”“最美北仑人”和“北仑道德模范”者及家人。
为了使“北仑关爱好人基金”更加壮大,基金同时接受社会捐赠。截至目前,基金总募集规模310万元,共支出30.5万元。基金资助“最美志愿者”朱治平家庭10万元;资助“养路英雄”胡建东家庭5万元;为126名北仑好人(道德模范)和北仑区域内3万多名志愿者(义工)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支出14.2万元;慰问勇救落水儿童的安徽在北仑务工人员吴松支出资金0.3万元;春节慰问5名北仑好人支出1万元……
华茂·彩虹行动:让2000名孩子受益
“华茂·彩虹行动”是华茂教育基金会发起的以“彩虹”为主题的系列公益活动。活动秉持“同城同行,互学共享”的主题,旨在通过活动架起“小候鸟”与城市孩子之间平等交流、互学共享的桥梁,搭建一个城乡学子互帮互助的爱心平台。主要包括彩虹夏令营、彩虹助学、彩虹·宏志班、彩虹1+衣、彩虹工坊等子项目,已经惠及了2000余名外来学子。
三年来,“彩虹助学”发动社会热心市民的力量,共同帮助寒门学子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在宁波周边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建立了志愿者基地。“彩虹·宏志班”于2014年9月开班,为品学兼优而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公益性教育资源,贫困生免缴学费、代管费和住宿费等费用,并可获得助学金、奖学金。“彩虹1+衣”多次为甘肃、贵州等偏远山区及西部学龄儿童募捐冬衣,帮助当地贫困儿童温暖过冬。“彩虹工坊”通过蛋糕DIY、甜点义卖的方式,将所得款项全部通过“华茂教育基金会”用于帮助留守儿童。
“丫丫”敬老服务项目:专给老人剪指甲
很多社区独居、高龄老人由于修剪手、脚指甲等手部动作能力退化,日常生活中又无法及时得到照顾关爱,无法自己完成修剪指甲。
2012年9月,在市子涵推拿师培训学校师资力量、培训场所等方面的支持下,宁波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先后举办了两期修指甲项目培训班,广大市民和义工积极参与,经过几个星期的理论及实践培训,其中25名学员通过理论及实践操作考试取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并组建成立了“丫丫服务大队”。
“丫丫服务大队”与市义工分会“秋韵”演出队联合到各养老机构、社区,为高龄老人及生活有困难的群众提供修理指甲、按摩等服务,并送上戏曲慰问,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到2015年6月底,宁波市慈善总会市义工分会“修指甲”项目共计服务老人1000余人,服务时间累计200余小时。
宁波女企业家123圆梦行动:专门帮助女性
宁波女企业家123圆梦行动由市妇联、市女企业家协会发起,2013年12月20日启动,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基金,建立两个基地,开展三项结对活动。之后,女企业家出资建立宁波女企业家圆梦基金,建立女企业家和创业女性培训基地、创业女性实践基地,开展科企结对、企农结对和企创结对。
截至2015年7月,圆梦基金规模达665.5万元,认捐人数76人,目前共资助113名女学生和创业女性,支出120万元;建立了20个创业实践基地,基地已经帮扶各类女大学生200余人。通过三项结对的有效开展,市县两级1000余名女企业家和各类女性从中得益。
“圆梦行动”的实施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领导对“宁波女企业家123圆梦行动”作出批示,宁波日报、宁波电台、宁波电视台、东南商报、中国宁波网、新侨报等媒体集中报道了“宁波女企业家123圆梦行动”。
邹国善:将6间店面房免费给慈善分会使用
邹国善于1998年担任低塘街道慈善分会会长,至今已有17个年头。17年来,低塘街道慈善分会累计募集善款2300万元,救助金额1950万元,受助人数千万余人次,并在全市创下慈善工作诸多“第一”:建起了第一个上规模的慈善爱心超市;建起第一家爱心红娘服务站;使低塘街道成为第一个全面创建“慈善村”“慈善社区”的慈善街道……他还使低塘街道拥有了39家冠名基金。
2008年5月,邹国善无偿提供自己每年可收租金6万多元的6间店面给街道慈善分会使用,作为爱心超市和救助站的经营场地。他至少捐赠给爱心超市50万元,累计受助困难群众3万人次,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2009年3月,低塘街道11个村都建立了村级慈善帮扶资金,从原来的基金规模550万元,到现在已提升到基金规模1100万元,每年实际到账120万元以上,每年村级帮扶救助金额在85万元以上。
黄莲芸:婉拒孤老赠送的百万房产
江东区福明街道碧城社区居民(原为七里垫后西河村村民)黄莲芸被人称为“双心阿姨”,她20年如一日照顾非亲非故的孤寡失明老人,在老人临终前,她婉言拒绝了老人留给她的价值百万元的房产。
几十年前,黄莲芸家和王信达老人都是住在七里垫后西河村的村民,两家互为邻居。王信达很早就因一场意外失去了自己的双亲,19岁那年被诊断为眼神经萎缩,医治无效,双目失明。黄莲芸的母亲经常对身边这位身世可怜的“贴隔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黄莲芸长大后,慢慢地从母亲的手中接过了照料王信达生活起居的“接力棒”。每天早上,黄莲芸去买菜时总会帮王信达捎上一些;每到周末就会上门帮王信达打扫卫生,给他说说新闻,读读报,讲讲村里的事情;王信达身体不舒服了,黄莲芸随叫随到,陪着他去看医生。黄莲芸已记不得去过王信达家里多少趟,帮他扫过多少地,买过多少菜,配过多少药。王信达也很放心地把工资卡交给黄莲芸,让她每个月去领工资。2013年4月,老人离世,黄莲芸一手操办了老人的后事。
项志美:成功介绍对象280余对
项志美是鄞州区慈善总会义工分会下属的“梁祝红娘慈善义工分队”队长,该队成立已10年,从2005年至今,团队15名红娘总共为甬城单身男女义务牵线搭桥成功800余对,项志美本人牵线成功280余对。
项志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三只手机24小时开机,每月电话费要500多元。有时发现会员登记表中有疑点,她会自掏腰包,乘车去各地奔走调查核实资料的真实性。
为解决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项志美到部队、大型国企等动员男青年成为会员。她每天随身带着一本小本子,在车站、商场、菜市场等人多的地方寻找新会员,然后请他们带上3证(户口簿、身份证、学历证书)到位于下应街道文化中心的红娘团驻点办公室登记。
项志美对工作兢兢业业,即使在住院期间,她也不停止工作。她让医生把吊针打在脚上,然后左手接听电话,右手在本子上记录……
张军:引导居民走上慈善路
张军是鄞州区邱隘镇方庄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社区慈善义工。从2004年5月社区创建以来,她非常重视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慈善活动,并充分利用社区党校、“亲子”家长学校、“阳光”假日学校等主阵地,积极宣传慈善工作的重要意义。她还带头向退教协会、社区党校、“阳光”假日学校、“亲子”家长学校捐款,用自己的行动感召更多的人加入慈善队伍中来。
张军组织社区温馨艺术团在社区公园内专场演出“有爱才温暖”的文艺晚会;在社区“亲子”家长学校内分发“乐于奉献、爱洒鄞州”倡议书;组织社区“阳光”假日学校的小朋友分发“慈善一日捐”宣传资料,并通过召开全体党员、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楼道组长、社区义工、社区志愿者会议,广泛深入地宣传慈善宗旨和慈善意义,传播慈善文化,宣传慈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