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华茂生产手工竹编产品;80年代,华茂研发科教器材;90年代,华茂创办了外国语学校;新世纪,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已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从一个农民企业蝶变成教育产业,涅槃中,不仅仅是事业的转型,更是理念的颠覆和信念的坚守。
徐万茂说:我相信,世界上肯定有一种事业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正是这坚如磐石般的信念,助他首开了中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所需学具之先河,使华茂集团成为中国民办教育十大影响力品牌。
如今,正在积极申报省特色示范高中的华茂外国语学校又面临着一次变革: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如何突破原有的理念?是信念使然,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人说: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新的生命。今天,本刊记者就华茂新的教育整体改革进行了专题采访。
记者:徐主席,华茂目前推进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为什么选择这个节点?
徐万茂:华茂外国语学校是民办学校,较之公立学校她拥有更灵活的办学机制。十年磨一剑,华茂基本达成了学校第一个十年规划设置的预期目标,已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成为了一所宁波、浙江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办学校。
如今,学校的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为了更好地继续华茂“多元化”的教育之路,提供更优质的“可选择”的教育,我们提出并强势推进华茂教育的整体改革。
台湾何福田教授说,“天地间的人才,通常都是偏才,但我们总是从要求孩子成为全才的角度设计教育制度”,这话我非常赞同。孩子们对教育的要求不一样,我们要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我们就要走多元化办学的路。这也是我们这次教育整体改革的动力。
记者:华茂教育这次整体改革,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徐万茂: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华茂的教育统一到“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这十六字办学理念上来,让华茂的教育继续朝着“多元化”“可选择”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学校各部从各自的特点出发,寻找各自的发展路径,又要纳入学校总体的发展,纳入我们已经开始实施的学校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我这里举国际部和高中部两个例子。
国际部,目前致力于发展框架的构建。教育国际化,学校国际部理所当然走在了前头。怎样让国际部的发展更理性更科学,怎样协调教育教学管理中中外方两者的关系,怎样拓展国际部对其它各部的辐射领域,这些构成了国际部目前的主要工作。
高中部,目前致力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突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学校建立了课程中心,正在带领学校各部,设计全校十二年一贯制和与之配套的可提供学生更多选择的课程体系。这体系,必将更符合华茂教育的发展,更加强化教育的多元和可选择。
记者:刚才提到华茂外国语学校正在推进课程改革,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徐万茂:学校初创时期,我们就开始探索义务教育段的五四学制。和普通的五四学制不同的是,我们推行的是九年一贯下的五四学制,学校为此合并了原来的小学部和初中部,成立义务教育部。
经过十多年的办学,今天我们再次进行课程改革,将十二年一贯制的实现提到议事日程,这也是学校整体推进改革的重头戏。
为全面推进“十二年一贯制”,我们把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课程做统一的整体考虑。不久前学校成立了“课程研究中心”,整合学校教科室、顾问室和民办教育研究院的力量来攻克这一难题。
我们对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作了更优化的设计。学校进行学业提前批选拔考试,使初中品学兼优的同学提前一学期拿到了高中入学“绿卡”。进入高中部学习,让优秀学生只花两年半时间提前完成初中学业,余下的时间他们可以开始高中课程,可以强化外语学习,缺什么补什么,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记者:华茂是一所很看重选择的学校。徐主席你能介绍一下华茂的教育有哪些可以供孩子和家长们选择呢?
徐万茂:这问题有点大,我说说我们华茂教育可选择的大的三个方面吧。
第一,华茂教育的学制可以选择。十二年一贯制的推出,让进入华茂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后顾之忧。学生进入华茂,小学读五年还是六年,可以选择;初中读三年还是四年,可以选择;高中读两年或三年可以选择,我们允许并鼓励孩子提前学成毕业。
第二,华茂的学生有更灵活的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选择的自由。国际部,多元文化教育并存,从幼儿园到高中,国际课程越来越丰富。幼儿园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小学和初中的IB课程,满足了不以国内课程为满足的家庭和孩子的需要;高中阶段,除了韩国部接受韩国学生留学之外,中加班、中美班项目已经相当成熟。
第三,华茂的学生群体有特点,他们拥有很广阔的社会视野。越来越多的华茂学生及家长认识到升入大学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目标,而非终极目标,他们渴望学校提供“全人教育”。所以,学校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加强了学生的人生规划和成长设计,重视他们的成长档案和成长预测,提供丰富的活动课程,建立了许多学生社团。
有人说,“你想要的教育华茂都有,你想要的教育华茂最佳”,这是对我们华茂教育的鼓励,也是对我们华茂教育的鞭策。
记者:刚才徐主席提到的“成长设计”,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徐万茂:“成长设计”是实现“全人教育”的一条途径。成长是需要设计的,我们强调孩子成长要自然,与成长需要设计不矛盾。自然成长不能理解为放任成长,人生规划、成长设计,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为了提高成长的效率和质量。
许多学校都推行德育导师制,我们正在设计推出成长导师制。成长设计是人生规划范畴的概念,基础教育阶段的成长设计涉及孩子的学制选择,课程选择,活动参与,升学设计,特长培育等内容。
明儒王艮的《乐学歌》里有“乐是学,学是乐”的提法,为了让华茂的学生尽可能快乐成长,华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春游秋行,夏训冬炼,学生喜欢什么我们尽可能提供什么。
记者:是啊,教育要提供选择,就得多元发展;要多元发展,就得高投入啊……
徐万茂:(打断问话)
我理解你的意思。
教育要花钱,好的教育更要花钱。学校的设施设备更新,我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华茂美术馆的社会影响正在快速扩大,那是因为我们从建馆到运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科技馆正在重新改建,为了让科技馆更贴近孩子,更富有现代气息,我们正在不断扩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这样一个拥有五百亩土地、五千多全寄宿学生、近七百个教职员工的学校,投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办教育不是搞投机,不可急功近利,必须真情实意、痴心不改。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不会投资办学。这期间,华茂集团可以投资获取丰厚利润的项目及机会实在太多,我们始终没有动过心,因为华茂认准了教育,就一定要搞出个名堂,一定要在在十六字办学理念下坚毅地走下去。正是由于科学的定位,学校的发展才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华茂人为什么历经风雨,坚持不懈地耐得住寂寞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原因之一。
记者:徐主席,华茂外国语学校的管理是两条线运作的,您能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吗?
徐万茂:学校实行教育与后勤两条线运作是我们的整体改革推进中的一个内容,这也是华茂教育多元发展的体现。我们追求教育的国际化,不只是停留在教育教学的层面,也要学学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让校长集中精力抓教育教学,后勤保障一律由教育集团去承担,真正体现学校的教育性。
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后勤是需方和供方的关系,后勤着眼于需方的要求和满意度,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放在首位。实践也证明,两条线运作,促进了学校多元化的管理,生成了后勤工作新的空间,对盘整改良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激活后勤工作中疲软领域的程序,很有效果。
记者:我们知道华茂在东钱湖有一个大手笔,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的建设怎样了?
徐万茂:翟鸿燊说:“世界上最鼎尖的资讯,一定在最鼎尖人物的脑袋里。”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的建设,旨在通过这一平台把华茂教育、宁波教育,乃至中国教育推到世界最前沿。
作为华茂集团第三次创业的开始,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肩负着深化华茂在教育思想领域的品牌影响力的职责,更重要的是以此搭建起中西方教育沟通交流的国际平台。这是华茂从开发教育装备的一次创业,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二次创业,进而深入教育实践,再到探索教育理论的新境界——创办国际教育论坛的第三次创业。目前,华茂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的建设正在顺利推进中。
“当前中国教育办学主要靠政府引导,具有很强的国家行为烙印,而华茂集团的行动则是代表民间力量探索教育文化事业的先锋与勇士。”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瓦尔堡研究院院长彼得·马克考察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后,问及此举的目的时,我是这样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