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休会点滴谈
2008-08-21

在上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一章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设计、制作一盏学生用台灯。任务布置下去了,本以为这是一个学生得心应手的简单制作项目,难度不大。因为台灯制作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很熟悉,而且从知识层面上看,台灯的电路设计是一个较为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在初中“家庭电路的组成”一节已经学过,其电路原理相对比较简单。但没有想到交作品时,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是雷同的(事后了解,这都是花钱从商店买的成品);有一部分学生的作品,从外观上看还不错,但插上电源后就短路或根本不亮;还有的作品虽然灯能亮,但又没顾及外观设计的新颖性和选材上的优良性等,只有少数作品不论是外形还是功能都与众不同,比较优秀。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反思我的教学过程,重视了对重点、难点的把握,特别是重点讲述了“设计的一般过程”的五个原理:发现和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使用和维护。那么,为什么课上学的知识不能用于动手实践呢?经过反复思考,使我顿悟:这现象不是正好反映出我们当下教学中存在的盲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吗?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往往会主观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设计一个台灯所需的足够知识,但实际上由于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同学们严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更缺乏对作品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体设计思路的训练。因此当他们接到任务后,自言自语会感到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于是,我改进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尝试在布置学生完成设计与制作作业前,精心铺设了一个渐进的“台阶”,引导学生层层介入,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日作市场调查,对市场上现有台灯的款式、结构及功能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初步构思台灯设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同学们画出设计草图,主动与老师、同学切磋,交流设计思想。

第二,选材。此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都活跃起来了,他们收集的材料五花八门,如废弃的家用电器的导线、开关、热水器的高压软管、各种小塑料水管、木板、方便面冰激凌包装盒等,可谓是价廉物美,即环保又便捷。如:废旧家用电器的导线、开关可以用到台灯的电路上,制作控制开关;碗装方便面的包装盒可以作灯罩,废弃的鼠标外壳、盒子用来做台灯底座;利用热水器上废弃的进水软管作台灯的电线套管,由于它长度适中,而且两头都有螺纹,在结构连接上方便、快捷、牢固。不花钱或少花钱便可以完成设计任务,使同学们很有成就感。

第三,落实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各制作小组争论激烈,想法很多,困难很多;原先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是那么困难,比如,要把灯头、灯泡、支架、底座连接在一起,即要结实又要美观还真是不容易,许多同学绞尽脑汁还是失败了,有些同学虽然勉强把灯头、灯泡、支架和底座连接在一起了,却达不到自己的设计要求,稳定性差,结构强度不够,外形不美观,功能简单。由此,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并为之感叹不已。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认识学习通用技术课程正是要提高我们技术素养,培养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认识技术、体验技术、应用技术,到选择技术,并学会用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项目制作中的问题。

第四,对作品进行评价。这项工作由学生互评完成。同学们在评价过程中,即能看到彼此的优点又能找到不足。比如,有一款台灯外形优美功能也很好,但有个同学在评价中提出:除了能照明外,是否还可以考虑增加其他的一些功能,如温度或湿度显示、日历、时钟、笔筒、亮度可调等。如果加上这些功能,再把它投入市场,它的身价就会大增。从这一评价中可看出这位同学在技术设计中融合了很强的经济意识。

第五,编写使用说明书,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是一个同学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机会,要求大家各尽所能,推介自己的产品。

最后我把学生的“得意之作”放在校园的橱窗里进行展示,使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一“台阶”效应,同学们的创造思维被激活,有了设计的灵感和学习制作兴趣,不再像以前总价值以观望而不知其所能了。由此,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思想、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中学 ,学中做,让学生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自《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杂志》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