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茂报》100期 对话总裁徐立勋
2014-04-30

《华茂报》百期之际,编辑部特邀嘉宾徐立勋总裁与大家座谈,展开一场关于“内刊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对话。编辑部特别整理并摘录对话实录,以飨读者。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

《华茂报》:“教育为本”是华茂经营、发展、品牌乃至文化理念之基,在企业文化范畴,我们如何理解“教育”的内涵呢?

徐立勋:我希望每一位华茂人在华茂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成长发展。华茂致力于创建人尽其才的事业氛围,搭建复合的职业通道路径,首先需要员工具有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是一个不断培养和储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将华茂的文化,包括诚信文化、制度文化、传承文化、战略文化等进行适时的宣贯和培训。

《华茂报》:华茂已经完成了两代企业家的交接班,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定义华茂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将会有何举措?

徐:在新的起点上,首先我们必须要传承40多年来沉淀的优秀企业文化,包括华茂第一代创业者勤勉务实与坚韧执着的品格,这是企业之魂,必须要坚定不移的坚守和传承。其次,要在传承中创新和发扬,要与时俱进,倡导创新文化。我想说的是,创新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自觉意识,要体现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点滴之间。

《制度导则》中就明确提出,人才是华茂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今后在重视制度文化的同时,注重建设更具人文情怀的“和、合”文化。 

《华茂报》:“百年华茂”愿景与员工(教师)有何联系?华茂如何把员工(教师)的个人目标纳入到企业的规划中?

徐:我想,”百年华茂”并不特指100年,首先指的是一种企业理想、企业愿景,寄托着基业长青、永续经营的美好愿望。企业发展的每一步,和广大员工(教师)都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当然,具体到每一个华茂员工(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实化、优化不同层面的绩效文化和激励机制,在源头上,将企业目标经逐级分解,和每一位员工(教师)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方面,我们目前做的还不够,有待于下一步不断夯实绩效文化基础。

 

内刊之于企业文化

《华茂报》:内刊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什么位置?内刊人员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徐:内刊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记录者,承担着弘扬企业文化,发扬企业正能量的角色,是企业发展到一种阶段不可或缺的内部媒介工具。内刊人员必须要全面理解企业价值观,谙熟企业战略文化,要有新闻敏感性,善于发现和捕捉企业文化主旋律的故事。

《华茂报》:回顾以往《华茂报》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服务“百年华茂”愿景而言,还有何不足和可待提高之处?

徐:100期《华茂报》总体上上较好的发挥了宣传企业文化,记录企业发展历程的作用。对于服务“百年华茂”的愿景来说,还需要在企业文化传播的上、下游进行延伸,上游要提高眼界,加大战略文化的导向性宣传,下游则要细腻温情,更关注来自一线的故事,平凡的华茂人是我们发展的基石。

《华茂报》:百期来临,《华茂报》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对新阶段的内刊工作有何期许和要求?

徐:内刊工作除了要精益求精的办好《华茂报》,还要办好每年两期的《华茂堂》,在深度上有所挖掘,以民办教育引领者的姿态创办《华茂堂》,彰显对民办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下一步还可以考虑更有效的整合资源,比如将《华茂报》和学校的《韶华报》合并,合力办好一份更丰富生动的《华茂报》或名《华茂教育报》,我有这么个想法,你们可以再考虑。

《华茂报》:现在的华茂企业文化早已不仅仅是“老板文化”,华茂人该如何参与文化建设、自主的创造自己的文化?

徐: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这应该是对于企业发展初期来说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每一位员工都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员工要参与文化建设,首先还是要创造平台,在活动中丰富和感受企业文化,同时,要有主人翁精神,身体力行的自觉扮演文化建设的使者。

 

新媒体与新内刊

《华茂报》: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华茂是否应当跟上时代,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段传播文化,传达理念?

徐:与时俱进这是必然行为。微信和微博等传播工具我们目前运用的还是很积极的,比如,“华茂-彩虹行动”的微信一直坚持维护更新,还有华外学校的官方微信,这方面的意识都很前沿和积极。不过存在的问题还是各自为战,微信粉丝分散,没有很好的形成集聚效应,下一步可以考虑整合,从品牌推广的角度分公益、教育等线来加强运营和管理。

《华茂报》:随着华茂微博、微信的相继启用,《华茂报》是否需要重新定位?

徐:《华茂报》是否需要应势而重新定位,刚才说了,包括考虑和《韶华报》合并等,这需要系统性考虑,你们可以先拿出一个方案来,具体再议。

《华茂报》:用一句话来概括您心目中的新《华茂报》。

徐:悦读创造价值  传播华茂文化